学院整体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开设于2005年,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2年4月20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是广州医科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后成立的首个学院,也是学校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布局。学院首任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梁兴杰教授担任。学院下辖2个系、4个教研室、7个专业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另设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

专业介绍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设有医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学材料两个培养模块。学院联合企业及医院各方,以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相关课程为基础、产品研发为载体,构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学院依托广州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整合全校及各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以临床需求为基础和依据,以呼吸、心血管、神经、代谢及运动相关疾病为聚焦,开展以医疗康复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医药工程、影像诊断、组织工程、康复器械四个学科方向。多年来与海内外知名院校建立起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定期选拔学生到海外合作院校访学、不断优化和拓展教学实践基地等举措,使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深度及广度得到良好提升。

课程体系

依托基础医学及钟南山院士所在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围绕临床多发病及重大疾病救治的硬件需求,聚焦临床医疗器械、诊疗技术的创新研发,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开创“专业知识-工程实践-临床应用-产业转化”新工科全链条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责任与担当、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1新工科全链条育人模式

医学电子信息培养方向依托广州实验室和众多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紧密围绕康复医学工程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交叉学科工程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科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医疗器械、医学电子技术、医学智能影像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2医学电子信息培养方向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医学、工程学、生命科学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1、2),影像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及应用,医用物理学,模拟电子应用,数字电子技术,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疗仪器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与ARM开发,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设备与技术。

生物医学材料培养方向围绕诊疗材料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放射治疗防护与设备方面,培养在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纳米医学材料等领域具备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利用生物医学和纳米医学材料知识和技能进行研发新型材料及其相关医疗器械的人才。

3 生物医学材料培养方向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工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学科与工程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1、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基础、高分子科学、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改性、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生物材料的测试与表征、生物材料评价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医用水凝胶、微流控与器官芯片、纳米生物学、生物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

建设特色

学院现有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13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近五年出版教材12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4部;承担省市教学改革项目12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获省级和校级教学创新设计竞赛奖4项。

现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硕士生导师共31名,博士生导师14名。近五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得科研项目10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

学院注重科研教学紧密结合。本科全阶段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位同学配备学业导师,让同学进入学校后能马上与专业教师紧密联系,在课程学习上得到帮助,并能尽早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和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仅在2022年本专业同学就获得3项国家级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国家级铜奖;另获省级奖项共52项,以及在行业内确有重要影响力的赛事中取得三等奖以上的项目11项。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