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师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34号)精神要求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深入推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原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第一轮预通知》及学校工作安排,广州医科大学交叉学科赛道校赛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承办。具体安排如下:
一、论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
二、竞赛目标
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推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原始创新性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的培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并加强国内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教务处
协办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交叉学科赛道)
四、参赛资格及参赛形式
(一)参赛资格:凡在举办竞赛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其它专业八年制等长学制本科阶段)。每名学生当届限参加1项。
(二)参赛形式:以团队形式参加,每个队伍3~5人(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每位学生须在作品中有实际贡献;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一般要求不跨校组队。鼓励校内跨学科组队。校赛初赛选拔队伍数量不限,初赛选拔后按复赛指标限额推荐若干支队伍参加复赛。注:作品提交后,团队成员及排序、指导教师不可更改;每名指导老师当届限指导2项。
五、竞赛作品的学科赛道设置
(一)学科赛道及亚组设置
每个作品按照作品所属学科领域的赛道申报参赛。本科院校学生作品按照基础临床、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交叉学科6个学科及国际竞赛分设赛道,分实验设计和创新研究两大类别。
【交叉学科赛道】“医学+X”交叉学科赛道支持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文交叉等医科与其它学科大类交叉的学生自主原始创新研究,重点支持有转化前景的项目。医工交叉、医理交叉限实验设计类。医文交叉支持创新研究类。分以下3个亚组:
1.医工交叉研究
2.医理交叉研究
3.医文交叉研究(医学人文)
(二)作品分类
1.创新设计类
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实验设计。
2.创新研究类
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025年6月30日前处于投稿阶段的学术论文均可以参赛)。自第12届大赛开始,创新研究类作品必须参加过往届实验设计类复赛并获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成员更新不超过2/3,引导学生创新设计到实施完成并形成创新结果。
六、复赛指标
同一作品只能选投一个学科赛道(亚组)和类别。
交叉赛道:3项,其中医文交叉单列指标1项。所有项目严格审查自主原创性。若校赛初赛中本赛道项目数超过30项及以上(官网系统记录为准),该赛道(限)增加1个复赛激励指标。
七、竞赛作品要求
(一)所有作品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要求学生本人及团队独立完成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1.实验设计类作品:要求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撰写;强调自主原创性,不得抄袭或借用指导教师各类基金项目的内容,可在各基金项目的拓展方向上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材料经费预算限定在10万元内,符合本科生的科研实际。
2.创新研究类作品:要求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自主实施完成。不得抄袭或借用研究生完成的内容。
(二)除获得复赛直通指标的作品外,曾获得本竞赛往届复赛(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包括总决赛)的同类作品不得重复参赛。获得过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类、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等省级三等奖(铜奖)及以上的作品不得重复参加。经查重,与往届获奖作品重复30%以上取消资格。
八、赛程设置
分校内初赛、决赛两个阶段,竞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一)初赛
1.预报名:请各团队负责人于2025年3月18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预报名,并加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交叉学科赛道)QQ群(702185272)。

2.提交报名材料:参加校赛初赛的团队及作品数量不限,请各团队负责人于2025年3月20日前根据大赛官网(www.jcyxds.com)指引在网上注册登录、完善个人及团队成员信息后,提交报名材料(附件1:中英文摘要完整版Word格式;附件2:原创性申明PDF格式;其它附件如推荐信等)。
注:分区请选择“中南部赛区”。
3.提交作品:学校管理员于2025年3月20日前对各队伍提交的报名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核通过后,请各团队负责人于2025年3月25日前根据在大赛官网(www.jcyxds.com)提交作品(附件1:中英文摘要盲审版PDF格式、参赛PPT、文件名以作品标题命名),并将作品连同参赛视频(盲审版)同步发送至邮箱bme_jxb@gzhmu.edu.cn(邮件主题:学院+团队负责人姓名+作品题目)。
注:所有作品必须登录论坛官网填报,否则不得参加复赛及优秀组织高校评选。若发现出现违背声明的诚信问题、重复参加等问题,经查明违规事实后国赛组委会将取消参加资格、论坛表彰、并对相关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进行全国通报批评。
4.函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于2025年4月5日前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评分标准(附件4)对各队伍提交的材料进行函评,根据函评结果择优推荐进入校赛现场决赛。
5.参加初赛的团队成员均可获得0.2创新学分。
(二)决赛
拟定2025年4月15日前举办校级决赛,形式为现场答辩,答辩要求与评分标准参考附件3、4。决赛具体安排会在大赛QQ群(702185272)通知,请各参赛队伍留意群消息。根据各赛道决赛成绩和复赛指标选定队伍,代表广州医科大学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交叉学科赛道复赛(省级)。
九、论坛注册费、会务费
(一)复赛(省级)
注册费收费标准:每项作品1000元,主要用于专家的劳务费等。请于2025年5月12日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缴纳。逾期被视为自动放弃资格。
参加论坛现场复赛的学生、教师及观摩人员无需缴纳会务费。
(二)总决赛(国家级)
注册费收费标准:每项作品1200元,主要用于专家的劳务费等。
参加论坛现场复赛的学生、教师及观摩人员无需缴纳会务费。
特此通知!
附件:
1.作品格式要求
2.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作品原创性声明
3.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答辩要求
4.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评分标准
5.交叉学科赛道作品申报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2025年2月27日
(联系人:李学思;联系电话:020-37103460)